全球建筑行業蓬勃發展,帶來了更多全球建筑項目以及對建筑信息模型(BIM)等高效工具的需求,以便管理信息。最近,ISO針對BIM發布了一套新的國際標準,以使BIM能夠跨越項目和邊界蓬勃發展,從而使整個行業受益。
隨著人口和經濟增長,對住房和基礎設施的需求也在增長,到2030年1),全球建筑業的增長將高達85%,即15.5萬億美元。更多的建設需求意味著更加需要高效的工作方式,這就是為什么BIM在提供建筑項目方面的、基于3D模型的方法正在全球范圍內獲得關注。
BIM為建筑師、工程師和建筑專業人員提供了更有效的規劃、設計和管理建筑項目的能力。BIM越來越受歡迎,因此需要建立一個允許該行業跨項目和國界協同工作的國際框架。
為解決這個問題,ISO發布了ISO19650的前兩部分,建筑和土木工程信息的組織化和數字化,包括建筑信息模型(BIM)-使用建筑信息模型的信息管理,該項國際標準通過使用BIM協同工作模式提供了一個管理信息的框架。
制定該項標準的ISO分技術委員會主席J?nsSj?gren表示,他們將推動BIM的廣泛使用,從而提高建筑和基礎設施項目的效率。
他說,“ISO19650是在久經考驗的英國標準BS1192和可公開獲取的規范PAS1192-2的基礎上制定的,這足以證明它可以幫助用戶節省高達22%的建筑成本?!?br />
“將此項標準提升到國際層面不僅意味著人們可以在全球項目上進行更有效的合作,而且允許從事各種建筑工程的設計師和承包商能夠擁有更清晰、更有效的信息管理方法?!?br />
未來,這個系列標準將繼續完善,包括管理資產運營階段的第3部分和專注于具有安全意識的建筑信息模型、數字建筑環境和智能資產管理的第5部分。
市場監管總局:制定行之有效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方案,推動小微企業質量水平不斷提升
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召開“小微企業質量提升”工作會議。會議介紹了小微企業質量提升項目開展以來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并就下一階段工作提出三點要求:一是提高項目成果的有效性,實現精準幫扶;二是適應市場機制和需求,穩妥推動項目成果的推廣和應用;三是發揮小微企業能動性,不斷提升自身質量管理能力。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個毫不動搖”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重大方針和《國務院關于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意見》精神,推廣質量管理先進標準和認證,幫扶小微企業質量提升,助推民營經濟發展,市場監管總局于11月21日在福建省連城縣召開“小微企業質量提升”工作會議。中央網信辦、市場監管總局有關司局,福建省及龍巖市市場監管部門,連城縣人民政府,有關認證機構和行業專家,以及來自食品、化工、電子等3個行業的20家小微企業的代表參加會議。
市場監管總局認證監管司副司長潘麗芬表示,本次會議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民營經濟和小微企業發展重要精神的具體措施,旨在推動幫助小微企業運用國際先進的質量管理標準和認證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從而實現長久的效益,不斷發展壯大。會議介紹了小微企業質量提升項目開展以來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并就下一階段工作提出三點要求:一是提高項目成果的有效性,真正解決小微企業的實際問題,實現精準幫扶;二是適應市場機制和需求,穩妥推動項目成果的推廣和應用;三是小微企業要發揮能動性,不斷提升自身質量管理能力。
會議研討了《小微企業質量現狀調研報告》以及3個行業的《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應用及審核指南》,分析了不同行業小微企業在質量提升方面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在小微企業質量提升、市場監管和輿情引導等方面征求了參會企業的意見與需求。
下一步,市場監管總局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意見》的相關部署,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質量認證市場監管和服務,為小微企業營造更加寬松優化的市場環境;同時,廣泛開展質量管理體系升級行動,針對不同行業小微企業特點,評估其優勢和關鍵質量問題,制定行之有效的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方案,發布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優良案例,為小微企業提供適合自身特點和實際需求的質量提升幫扶服務,推動小微企業質量水平不斷提升。
高質量發展呼喚高標準認證
“國內的認證機構快快成長起來吧!”前不久,筆者到深圳搞調查時,一家芯片設計企業負責人告訴筆者,設計一款芯片,推向市場前需要進行認證,但目前具備相應能力的認證機構都在國外。到國外機構每做一次認證就得耗時1—2年,費用也頗為高昂,成為企業創新的新障礙。
認證機構跟不上企業創新的步伐、拖后腿的現象并非個例。尤其是在目前工業升級最需突破的新材料領域,由于國內機構不具備檢測能力,企業連新物質注冊都無法進行,更別提推向市場,大大消減了企業的創新熱情。
隨著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認證的需求將呈井噴式增長。從供給端看,企業想實現轉型升級,推出好產品,如何證明自己?得靠認證這一市場經濟的“信用證”,否則企業自說自話,難以在短時間內說服市場。尤其是在創新領域,企業投入大量研發費用,開發出新材料、新產品,如果沒有機構可為其認證,往往無法推向市場。從消費端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者期待更多高質量的產品,如有機食品、智能家居等??墒窃趺催x才能安心?認證依舊是重要一環。
與旺盛的認證需求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認證產業的結構性供給不足。截至2017年底,我國累計頒發產品認證證書89.3萬張,位列全球首位,這其中強制性產品認證有60.1萬張,占比超過一半,真正滿足企業高端產品、核心技術創新的認證明顯不足。換言之,我國的現有認證體系更注重“保底”功效,缺乏“拉高”功能,這與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還不匹配。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標準認證,而要讓認證產業好起來、旺起來,就得多方努力、形成合力。
對相關政府部門而言,進一步開放市場、鼓勵投資必不可少。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內的一些檢驗檢測機構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光靠“保底”認證就能旱澇保收,開發高端認證的熱情及技術攻關的動力嚴重缺乏。這些年隨著“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進,各種類型的檢驗檢測機構都被推向市場,認證量立即呈現高增長,高端認證也多了起來??梢?,進一步開放市場、完善公平競爭環境十分重要。此外,有關部門不妨也像振興實體經濟一樣,出臺一些激勵政策。須知,作為高端生產性服務業,認證產業在推動企業轉型升級中必不可少,也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
對企業而言,搶抓機遇、苦練內功是硬道理。認證產業無疑是塊大“蛋糕”。若國內認證產品含金量、認可度能高起來,做到國內一次認證、全球認可,企業參與國際競爭便利度將大幅提升。誰能實時追蹤全球最新法令和標準的更新,能研發針對新產品和新標準的檢測方法,能提供滿足需求的認證產品,誰就能站上轉型升級的風口。鑒于目前我國工業分工十分細致,認證機構不妨握指成拳,對一些關鍵共性技術進行共同攻關,補上能力短板。
我國認證產業盡快強起來,將成為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助推器”